中共说疫情的传染源是进口货物,这一“枪”却“扎回”到中共自己身上。正因为如此,为了挽回中共的形象,中共官网《中国网》2020年3月21日刊登了一篇文章,标题是,“中国出口产品上有新冠病毒?这种说法缺乏科学常识”。但这种解释依然扎到了中共自己:出口货物上病毒很难存活,那进口商品或邮件上病毒就能存活了?这是“病毒进口”谎言的—个显而易见的漏洞。 二、中国邮政总局再度造谣:“国际邮件带病毒”不管中共前年的自我辩护如何自相矛盾,言犹在耳,由于最近这一波疫情爆发和传播得既快又广,中共“病急乱投医”,便再度捡起了“病毒进口”这个谎言。中国的国家邮政局安全监督管理司1月16日发出通知,要求“切实筑牢国际邮件快件疫情防控屏障,严防境外疫情通过寄递渠道输入”。这就给因为找不到本地病毒源头而头痛的各地政府一个机会,于是好几个城市政府心领神会,第二天不约而同地发现了“境外邮件传入病毒”。 1月17日北京市防疫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庞星火说,“不排除其经境外物品而感染病毒的可能”,因为最近北京市的确诊病例曾收发过国际邮件,该邮件检验出阳性,建议市民“尽量减少购买境外商品”。北京市邮政管理局副局长廖凌竹还在这次发布会上要求北京市邮政管理部门,重点防控国际国内的进京邮件快件,做到“科学防控”。 同一天,深圳市卫健委官员也在新闻发布会上称,有1名病例的患者接触并分拆了来自北美的快递,因此感染,深圳市卫健委巡视员林汉城说,“不排除本起疫情是由暴露于境外输入的新冠病毒污染物品引起感染的可能性。” 在珠海市,卫生官员1月17日说,该市疫情早期发病的个案从事某企业的客服工作,经常接触境外入境物品,研判本次疫情“不排除由暴露于污染入境物品导致”。 这种北京、深圳和珠海在同一天不约而同的说法,暴露出这种说法的来源与上层授意有关。但中共的愚蠢也因此又一次暴露了出来:如果外国邮局是病毒来源,为什么这病毒只“进口”中国内地?香港大学生物医学教授金冬雁在BBC的采访中分析,香港接收的国际邮件比中国多数城市加起来都多,但目前并没发生通过邮件感染的案例,因此不需要对国际邮件过分担心。 看来,国家邮政局的“旧谣新言”是建立在如下“科学”假定之上的:这些病毒都懂英文,因此它能在外国邮局里到处乱窜,专门寻找收件地址写着中国的邮件,然后就“扎根”在这些邮件上,苦熬好多天,直到国际邮件到达中国了,才跳下来往中国人身上钻。 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中共的“病毒进口”谎言被自己揭穿前面提到的国内官网《中国网》2020年3月21日的文章,其实已经驳斥了“病毒进口”谎言。如今中共为了营造“病毒来自国外”的社会氛围,又不得不捡起“病毒进口”谎言来用;当然,中共也知道,还得把《中国网》2020年的这篇文章从国内网站上删除。然而,互联网时代,删文也难彻底,于是这篇文章还是被《大纪元》记者抓住了尾巴,留下了截图。 这里就用《中国网》去年那篇文章提供的说法,来看看今年国家邮政局的“旧谣新言”荒谬在哪里。 该文开篇就说,对疫情有恐惧心理,是人之常情,但把对病毒的恐惧衍射到产品上,就有一些想当然的味道。产品上会附着新冠病毒,这个说法咋一听乍一听很吓人,但仔细思考,就会觉得很滑稽,无论是从微生物学还是传染病学的角度来说,都站不住脚。 这篇文章说,认为病毒在物体上存活,“既没有科学根据,也背离事实”;因为新冠病毒是单链RNA(核糖核酸)病毒,只能寄生于宿主体内才能存活,它们留存于物体上并具有活力和传染性的时间很短。即便在产品上沾有病毒,这些产品到达其它国家后,病毒也早就死翘翘了。 此文还解释说,进口产品到达后,需要当地的工人卸货、上架,如果当地人员有隐性感染者,可能会让病毒附着在产品上。但这已经不是进口产品的问题了,而是当地疫情的严重程度和防控措施的问题⋯⋯所有国家的出口产品到达进口国后,都有机会让产品沾上病毒,从而成为传染源。
病毒通过物体传播的十分钟“窗口期”为什么国际邮件上就算带了病毒,它也不至于感染外国收件人?原因在于,病毒通过物体传播的“窗口期”只有十分钟。 《华尔街日报》1月17日的报导援引了伦敦卫生和热带医学学院新兴传染病教授马丁·希伯德(Martin Hibberd)的看法。希伯德教授认为,病毒通过“(表面传播)的证据非常小,而且它不在那个十分钟的窗口内,而是几个小时甚至几天,这似乎不太可能”。 这位专家指出了一个关键,病毒通过物体传播的“窗口期”是十分钟,此后沾在物体上的病毒会活性下降,传染能力就很弱了,至于经过几天乃至十几天以后才到达的国际邮件,表面上存在活力十足的病毒的可能性非常小。而这正是中共官媒前年3月21日的文章表达的观点。 1月18日BBC发表了一篇报导,标题是,“中国北京、深圳等地疑似国际邮件接触感染,专家称‘概率非常低’”。BBC采访的香港大学生物医学教授金冬雁也表示,“如果纸张上检测到的阳性结果只属于死去的病毒,那对确认传播源头来说并没有实际意义”;即使纸张上存在活体病毒,也不能单凭这一证据,就判断病毒是通过纸张传染给病例,“如果确诊人士已经发病,也有可能是他污染到纸张和物件”;“通过接触表面造成感染的概率是十分之一”,这种形式的传播造成的风险不是很大;“由于接触到的病毒量很低,一般只会造成轻微症状或者无症状;并且不太可能造成聚集性感染。”
|